从《祝福》课本剧案例分析谈剧本教学
2018-6-6 15:27:25
在做本学期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讲解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和排序,有意的将语文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小说)的内容放到了最后来讲,并选取了《祝福》这一篇进行课本剧的排演。要将原文小说变成课本剧来演出,必不可少的过程就是将小说内容改编成剧本,这样,学生就在剧本创作的过程当中,习得了剧本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并自然过渡到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的学习中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为之后课本剧《雷雨》的创作积累了经验。 其实早在高一上学期,我就在高一七、八两个班的课本教学中安排了课本剧《荆轲刺秦王》的讲解和排演,只是当时学生们最初接触剧本创作和课本剧的演出,一切还都显得比较稚嫩。而这一次,孩子们则显得从容得多,从编剧、导演、演员,到服装、化妆、道具,一切井然有序,有模有样。
课本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课外延伸。编好剧本是根本,排练是关键,演出是目的。“编、排、演”三步曲,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编演课本剧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
什么是课本剧呢?“课本剧,是指根据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课文改编成适合于学生演出的戏剧。它力求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尽量运用原作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从而在舞台上更好地体现出课文的内涵。”
简言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编者以具体的语文教材内容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编,使之成为可以在舞台上演出的具体剧本。众所周知,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雕塑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同时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很大限制,观众只能在剧场或一定的场所内观赏,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三小时;同时,又受演出场地的空间限制,要求相对集中,结构须紧凑巧妙,故事性要强,戏剧冲突尖锐,人物富于行动性,语言生动有味,这样才能使演出获得成功,把观众吸引在剧场里。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优秀的剧本,不仅可供舞台演出,而且具有可供阅读的文学价值。“课本剧具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色 ,其“根”在课文,“导”在教师,“演”在学生。它符合青少年的特征,它的本质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学生剧。”
因此课本剧的演出能否成功,编好剧本是关键的一步,排练是否精当是第二步,最后就是临场发挥的问题了。从具体的教材出发,深入理解内容。编、排、演三部曲,一气呵成。这样不仅锻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深入钻研、精诚合作的精神。
一如何编剧一个剧本要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一般要具备如下几个特点:矛盾冲突集中、尖锐;人物语言和戏剧动作性格化;时间、地点、人物高度集中。遵循这几条原则,我在指导学生编剧时,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课文本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精髓,集思广益,组织一个编剧写作班子,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写出初稿,反复修改直至成型。编剧时我一般特别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写出本剧所需的人物角色,包括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二、点明时代背景或写出内容提要,以帮助读者体会剧本思想内容;三、本剧共几幕;编剧完成后要写明“剧终”字样;四、其它要注意的事项,如剧本中舞台说明的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