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oint中对象操作课后反思
2014-9-14 10:32:25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对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对象操作》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跟着例题学习操作,例题讲解演示完成后再做练习题。一堂课下来,感觉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教师设计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而已,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角度考虑,信息技术课既然可以方便地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的强大功能,那么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爱玩的特点,尝试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
      二、从课改的角度考虑,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基于此,我想可以尝试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应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从信息技术科本身的特点考虑,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辅助环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
      基于以上几点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设计了“漫画制作”这一主题,把这节课教学目标由一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简要教学过程如下:
      1、全班学生依座次结组(每组4-5人)
      2、教师引入话题——制作漫画
      3、教师简单演示如何插入对象
      4、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对象的基础上,自主围绕“漫画制作”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
      在此过程中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协作解决,并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
      5、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对象操作”的小结
      6、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原则使得课堂生动,而且学生乐于接受。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尽量实践这种原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Powered by wqCms5.9 with Wangqi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