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2023-12-14 8:15:56
本学期,我讲的是三年级的《求平均数》一课,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很快结束了,基于这堂课的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情况,课下,对本堂课的教学做了一个自我回顾的过程。
首先,把握教材方面,我知道平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 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盛水的玻璃缸,里面的水被挡板隔成了4部分,先让学生观察各部分水的高度,有什么不同,然后抽掉挡板,再次观察水的高度,相同了。借此引出平均概念,使本节课的新授知识自然而然的融入学生的视线,而不强硬,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紧接着,通过3排不同数量的小球,要求学生动手,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的个数同样多,让学生接触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了使每排小球相等的那个小球的数量,这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由于是自主探究的,因此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非常熟练,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利用书中的情境,例如,课件展示欢乐队和开心队的队员的身高。先让学生猜一猜那组队员的身高高,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看看本题的主要议题是什么,单比一个最高同学的身高,能不能解决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大家的汇报引起了大家对解题方法的共识。很好的要利用了平均数的知识比较,把本科的所学利用到生活中,不但巩固了计算方法,同时也凸显了平均数的作用。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