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高中语文学习需要新的教学理念,高中语文要进行研究性学习,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盟应该充分重视阅读的重要作用,使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真正体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与接受性学习不同,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学生与早掌握越好。据说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尝试搞“专题研究”,所以美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参加工作后富有开阔精神。我们搞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就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既要教好字词句篇又要培养人文精神、感性灵性。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有“大语文”教学一说。语文学习不局限于学校课堂,“研究”的天地似乎很大,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主动地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感悟语文、培养科研意识。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阅读,广泛的阅读、但不是泛泛而读,要在阅读中感悟语文,在阅读中发现研究课题,培养研究能力,并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阅读能力、鉴赏水平。
一、 在阅读中感悟语文
积累丰厚的语文具体材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这个关键包括两点:一是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语文感知经验;一是要下点笨功夫,熟记一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包括字词句篇,形成良好的书面语的个体经验系统。还要学会做资料卡片。多记多读,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功夫,也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杜甫有“读书怕万卷,下笔如有的神”之训,在启蒙教育中,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了积累语文材料与感性经验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当代大作家巴金曾有一段经验之谈。现在有两百多篇(指《古文观止》222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们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把积累语文材料与实现语文学习二者的关系解说得明白,积累语文材料,可以使学习主体逐渐形成个体语文系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编了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平均每学期35万字。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牢记的熟记规定量的语文具体材料,就像没有水泥、砖石等材料无法建房一样,不牢固掌握一定量字词句篇,即语文具体材料,就无法构建语文的大厦。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提到背诵就认为是“死记硬背”不削一顾。其实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种内蕴不是三两遍阅读就能体会的,也不是一般的讲解分析就能获得。一定要学生反复涵咏乃至背诵,在吟读背诵的过程中,自会受到文章思想情趣的感染和熏陶,其思想修养乃至文笔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陶冶和熔铸,当提笔为文时,那些被熔铸了的东西自然会流于笔端。
二、 阅读中发现研究课题
众多周知,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用我们民族最美好的精神食量来滋养我们的孩子,在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这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只有在读书中体验到智力生活时,他的学习愿望才能被确立”。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智力活动和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最有效的媒介。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有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把握这些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苦辣酸甜,不仅可以锻炼研究的课题,更是对青少年情感发展历程的一种有益熏陶。比如,在文学历史的长廊中,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是那些伟大的爱国者形象,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写而求索”的古代诗人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的诗人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再生的荣华和死的惨烈间选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在这些光辉的形象上,我们看到了人的心灵中最神圣的东西、珍贵的、不可动摇的、无可遏止的东西,那就是爱国的信念。如果将“爱国文化”或“中国文学史上的爱国者形象分析”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深入研究,收获一定不小。还有中外明著中那些多姿多彩的文学形象都是分析鉴赏的好课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带有研究意识的阅读效果。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研究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学生开设了“佳作欣赏”课,“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文学讲座”、“名著欣赏讨论会”使学生走出狭隘的课堂、见识到了文学的无限广阔海洋、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种兴趣一旦激发,他们便会利用一切可能有的机会进行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迸发思维的火花,找到研究课题。冰心先生曾说过,读书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他从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三、 在阅读中培养研究能力
一个北大毕业到美国留学读书的研究生著文说他在美国要学习的有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如何阅读。因为“在林林总总的科学文献中,有对的,有错的,阅读科学文献,要怀疑、要分析、要推理、要就事论事、要旁敲侧击,还要不信邪,要以我为主。”这种阅读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下的阅读有所不同。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阅读文献是重头戏。不会阅读,或者说阅读能力差,就不可鞥做研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史上勤勤恳恳的跟屁虫。阅读能力与研究能力息息相关,与学生智力发展一脉相通。大量实践表明,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科学成绩。“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她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越有劲,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甚至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学习,水到渠成。因此,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应从阅读开始。教育家呼吁:“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伸展开去。”在广泛的阅读中进研究性学习,熟悉了研究的过程,研究无处不在,课题无处不在。所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帆船借助阅读的东风定能破浪前进,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做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使每个学生体验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觉到自己是大胆的探索者,是能够在无边无际的人类智慧的海洋中发现一个又一个奇迹的人。”
四、 小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引进新的思维和方法.以推动她的变革和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qhdbohai.com/n265c8.aspx,转载请注明出处。